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,超過一半的孩子因為家長太寵,出現「慣寶寶」的特徵:24%因為穿著或用便宜的東西而覺得丟臉;32%的孩子很少對家人表示感謝;33%很少分享好吃或好用的東西給家人或朋友;35%的孩子幾乎不曾整理過自己的房間;37%曾因為被唸,對大人發飆;28%曾嫌家裡東西不好吃而發脾氣或拒吃;近40%曾想要什麼就一定要拿到。
「讚美」、「稱讚」偏向針對”好的”結果論。
當孩子達到父母的期望時,做家長的習慣給予「讚美」,比較像是一種對價關係:你做對了所以好棒棒。(你做了我覺得”對”的事情或我覺得是”優”的行為,所以你好棒!)。也就是說,孩子必須是達成家長所預期的結果,才能得到讚美。
「對價式的讚美」久而久之是在訓練孩子:
➠跟著家長的要求做就對了。(所以孩子只要懂得瞭解掌握家長的期待就好。)
➠換言之,孩子其實是會被讚美培養出依賴性格。
➠面對自己的家長,(或說要應付自己的家長),靠多一點經驗的常識即可。
➠讚美久了,疲乏了,只要是跟家長有關的,似乎就來的很輕鬆。
➠面對家長以外的人事物,怎麼辦?
➠就有了現在社會對「慣寶寶」的形容:很容易受挫、不肯多花一點辛苦和腦筋去嘗試、脾氣容易暴躁、愈困難容易放棄。
➠因為:以前做到怎樣怎樣就好啦、以前才不用等那麼久、以前才沒有那麼複雜…..
身為大人們的家長,應該從自身成長經驗中去醒悟一件事實:從幼兒以後,只要孩子必須出去跟群體互動,就不可能凡事都以自己為中心,凡事都能順著自己想要的打轉。(三者為眾,不用多,跟其他兩人互動及可稱為群體。)
「鼓勵」著重在對未能挑戰成功之事堅持下去
「鼓勵」的精神在培養孩子負責任和獨立的能力
「鼓勵」是儘管孩子所做事情或結果與家長所期待預設的不同,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,家長所給予的「繼續思考發掘到能再次嘗試的不同方法,以順利發展出解決之道的『動力和活力』。」
也就是說,「鼓勵」是家長放棄對孩子的控制,用「同理/理解」或說「尊重」的心情,站在「孩子的角度」去幫助孩子「朝孩子自己想要打造的成功方向前進」。
在實務上,家長可能還是很難拿捏「讚美」和「鼓勵」的差別,用兩個孩子搶玩具來舉例吧:
「讚美」通常都與形容詞或與結果性名詞在一起
譬如:哥哥”好棒”,知道”要疼妹妹”,先將巧虎拼圖給媽媽妹妹,你真棒!
「鼓勵」通常是關注在動詞和敘述動作性的句子
譬如:哥哥在拚「巧虎遊樂園」拼圖呀,妹妹也想一起玩,哥哥要不要帶著妹妹一起拚呢?哥哥可以分派任務,請妹妹幫你找出甚麼顏色的?或甚麼形狀的?兩個人合作,可能會比較快成功喔,要不要試試呢?
筆者用最簡單的例子,希望能鼓勵家長們,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,常常思考一下,如果是孩子能力以內就輕鬆能做到的,不用花太多精力在讚美,而應該要更關注在多孩子正在嘗試的過程中,如何用一些孩子能理解的字詞,幫助孩子思考發掘出另一個角度/方法/勇氣/毅力。
這樣的訓練對很多家長來說,也是一種學習,俗話說,教學相長。親職教養也是如此的,常聽很多大人說:「我從孩子身上也學會了很多事。」因為孩子幫助大人也跳脫自以為是的框架,親子都能共同成長。